傳承陶瓷文化 振興陶瓷產業——記白銀市“銅城工匠”張明國
編輯:王軍 信息來源: 白銀日報發布時間:2023-5-25
走進平川區陶瓷小鎮,陳列館、博物館、工業遺址博物館、創客空間及展覽空間紛紛映入眼簾,但我們看到最多的是張明國和他的隴燁陶瓷。
張明國,現為白銀隴燁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白銀市民間藝術大師、白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2012年,他被市政府評為“全市技術創新先進個人”;2018年,他被市委、市政府評選為首屆“銅城工匠”。
1970年出生的張明國,是張氏家族的第五代傳人。由于家族世代制陶,張明國從小就對陶瓷有特殊的情感?,F如今,他從事陶瓷事業已有24年。1989年,張明國進入靖遠陶瓷廠成為一名青工,為了學到精湛的技藝,他走進生產一線,當過生產工人,任過工段長、技術員,也當過廠長,因為國有企業改制,靖遠陶瓷廠瀕臨破產,張明國決定成立公司,延續這千年窯火。
2005年,張明國成立了白銀隴燁陶瓷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之初,主要生產缸、罐、壇、盆等日用陶瓷,市場低迷、利潤微薄、生存困難。于是,張明國跳出甘肅看平川陶瓷,用超前的眼光、獨到的視角,開啟了艱苦的創新之路。成立了陶瓷研究中心,自己挑大梁,高薪聘請技術人才,進行艱苦探索和試驗。多年來,他充分挖掘平川悠久的陶瓷文化歷史,利用當地原料,在西北地區用“還原焰”成功燒制出高檔文化藝術陶瓷產品,填補了甘肅的空白;他還利用本地的優質陶土和特殊配釉、燒成工藝,經過數年的潛心研究和上萬次的試驗,在2014年成功研發出油滴釉,生產出油滴天目釉系列茶盞,使深藏在歷史中的珍貴釉種重見天日。
平川“隴瓷”創始人,榮獲國家、省市多項大獎,擁有各類專利11件。這些年來,張明國名字的后綴越來越多,這些榮譽并沒有讓張明國驕傲自滿,反而讓他多了一份繼承歷史、傳遞文化的責任。為了留存當地陶瓷產業發展的印記,不讓平川陶瓷文化中斷,張明國將建于上世紀70年代的老窯、煙囪、生產線全部保留了下來。從2015年開始,平川區規劃設計并啟動了平川陶瓷文化創意園核心區工程;2017年9月,市、區兩級政府精心謀劃,打造特色陶瓷小鎮。
張明國搶抓機遇,以公司為平川陶瓷小鎮核心區,在老陶瓷廠遺址上,精心打造出工業遺址博物館、非遺基地、老窯遺址、樂淘淘陶吧等12個場館,形成了“甘肅獨有、業內認可、特色鮮明、大家愛來”的特色陶瓷小鎮,2020年末,陶瓷小鎮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如今,一度退出歷史舞臺的2條72米隧道窯、3座倒煙窯(蒙古包窯)和2個窯爐煙囪,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陶瓷小鎮也成了平川區一張靚麗的名片,傳播著陶瓷文化,擴大了“隴瓷”影響。
泥是陶瓷給他的柔情,火是他對陶瓷的熱情。張明國不僅肩負著技藝與文化的傳承,他創立的白銀隴燁陶瓷有限公司更為平川陶瓷業乃至于平川區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熾烈千年的窯火,正煥發出新的溫度和光彩,映照著平川區陶瓷業的輝煌前路。